Contents
  1. 1. 经验误差与过拟合
  2. 2. 评估方法
    1. 2.1. 留出法
    2. 2.2. 交叉验证
    3. 2.3. 自助法(bootstrapping)
      1. 2.3.1. 具体步骤如下:
      2. 2.3.2. 优缺点
    4. 2.4. 调参与最终模型
  3. 3. 性能度量
    1. 3.1. 错误率与精度
    2. 3.2. 查准率、查全率与F1
      1. 3.2.1. 平衡点(Break-Even Point, BEP)
      2. 3.2.2. F1度量
      3. 3.2.3. 更一般的$F_{\beta}$
      4. 3.2.4. 多次训练、测试产生多个混淆矩阵时
    3. 3.3. ROC与AUC
    4. 3.4. 排序损失 $\mathbf{l}_{rank}$
    5. 3.5. PR与ROC
    6. 3.6. 代价敏感错误率与代价曲线
  4. 4. 比较检验
    1. 4.1. 假设检验
      1. 4.1.1. 二项检验
      2. 4.1.2. t检验
    2. 4.2. 交叉验证t检验
    3. 4.3. McNemar检验
    4. 4.4. Fridman检验与Nemenyi检验
  5. 5. 偏差与方差

经验误差与过拟合

错误率: 分类错误样本数占样本总数
精度: 1 - 错误率

误差:学习器事假预测输出样本与样本真实输出之间的差异

在训练集上的误差————“训练误差”(“经验误差”)
在新样本上的误差————“泛化误差”

我们希望泛化误差小,但是实际无法预知新样本只能采用“经验误差”最小化。

过拟合:把训练样本自身的一些特点当成所有潜在样本的“普遍规律”,导致泛化性能下降。
欠拟合:对训练样本的一般性质尚未学好。

模型选择问题:理想方案是对候选模型的泛化误差进行评估,选择最小的。但是无法直接获得泛化误差,而训练误差又容易导致过拟合。如何进行模型评估与选择?看下一节。

评估方法

以测试集来测试学习器对新样本的判别能力,以测试误差作为泛化误差的近似。通常假设测试样本也是从样本真实分布的独立同分布采样获得。
需要注意测试集应该尽可能与训练集互斥,即测试样本尽量不在训练集中出现、未在训练过程中使用过。
于是需要对数据D进行划分出训练集S和测试集T。

留出法

直接将数据集D划分为两个互斥的集合S和T。在S训练出模型,用T评估测试误差。
需要注意,训练/测试集应该尽可能保持数据的一致性,避免由于数据划分过程引入产生额外的偏差而对最终结果产生影响。

单次留出法往往结果不够准确,一般采用若干次随机划分、重复实验评估取平局值。但是S与T的取值一般是2/3~4/5用于S,剩余用于测试.

交叉验证

将D划分为k个大小相似的互斥子集(分层采样)。每次取k-1个子集做训练集,剩下1个做测试集,进行k次训练和测试,最终返回均值,也称作“k折交叉验证”。交叉验证的稳定和保真性取决于k,k一般取值为10,其他的有5,20等。

将数据进行划分通常要随机使用不同的划分p次,取p次k折交叉验证均值,如“10次10折交叉验证”。

若D包含m个样本,k=m称作“留一法”,该方法不收样本划分方式的影响。往往认为比较准确,但是数据集交大时候开销过大。另外NFL表明未必比其他评估算法准确。

自助法(bootstrapping)

减少样本S和T规模不同造成的影响。

具体步骤如下:

给定包含m个样本的数据集D,我们对他进行采样产生数据集D’:每次随机从D中挑选一个样本个样本,将其拷贝放到D’中,然后再将该样本重新放回初始数据集D,使得该样本在下次采样时候仍有可能被采到;这个过程重复m次以后就得到包含m个样本的D’。显然D中有一部分样本会在D‘中重复出现多次,而一些则不会出现,不会出现的概率是:
$$\lim_{m\to{\infty}} (1-\frac{1}{m} ) \to \frac{1}{e}\approx 0.368$$
即原始数据集中有36.8%不会出现在D’中。

于是我们可以用D’做训练集,D/D’做测试集,这样实际评估的模型与期望评估的模型都是用m个样本。而仍有1/3没在训练集中的样本用于测试。这样的测试结果称作“包外估计”。

优缺点

优点:

  • 数据集较小,难以划分训练、测试集时很有用
  • 能从原始数据集产生多个不同训练集,对集成学习等有很大好处
    缺点:
  • 改变了原始数据集分布,会引入估计误差。
    因此,在初始数据量足够时,留出法和交叉验证使用更多。

调参与最终模型

由于大多数算法有参数设置,需要根据范围和步长进行实验,对模型进行评估。
模型评估中选做评估测试的数据集称为“验证集”。
例如,在研究对比不同算法的泛化性能时候,我们用测试集上的判别效果来估计模型在实际使用时的泛化能力,而把训练数据另外划分为训练集和测试集,基于验证集上的性能来进行模型选择和调参。(这样训练数据不会变少了?)

性能度量

回归任务中常用的度量是均分误差。
下面介绍分类任务中常用的性能度量。

错误率与精度

查准率、查全率与F1

对于二分类问题,可以根据真实类别与预测列别组合成下表:

真实情况 预测 结果
正例 反例
正例 TP(真正例) FN(假反例)
反例 FP(假正例) TN(真反例)

查全率P(Precision)查准率R(Recall)如下:
$ P = \frac{TP}{TP+FP}$ (预测为正例的结果中真正例的比例)(包含反例预测为正例)
$ R = \frac{TP}{TP+FN}$ (所有正例中真正例的比例)(包含正例预测为反例)

查准率和查全率是一对矛盾的度量。

例如,希望尽可能多的好瓜被选出来,就加大选瓜数量,将所有西瓜都选上,这样好瓜数量也能增大,但是查准率就比较低;希望选出来瓜好瓜比率尽可能高,可以只挑选有把握的瓜,这样查全率就比较低。

我们可以根据学习器的预测结果对样例进行排序,排在前面的额事学习器认为“最可能是”正例的样本,排在后面的是“最不可能”是正例的样本。按此顺序逐个把样本进行预测,每次可以计算出当前的查全率、查准率。以Precision为纵轴,Recall为横轴可以画出“PR曲线”。

通常一个学习器PR曲线被另一个包围,认为后者优于前者。
但交叉的时候就难以断言。合理判断是根据PR下面积,但是面积难以判断
因此设计综合考虑度量:

平衡点(Break-Even Point, BEP)

查准率=查全率时的取值。

F1度量

$$F1 = \frac{2PR}{P+R} = \frac{2*TP}{样例总数+TP-TN}$$

更一般的$F_{\beta}$

$$F_{\beta} = \frac{(1+\beta^2)PR}{\beta^2 * P+R}$$

多次训练、测试产生多个混淆矩阵时

  1. 宏查全率、宏查准率、宏F1
    分别计算Precision和 Recall,然后求平均再计算F1

  2. 宏查全率、宏查准率、宏F1
    平均对应TP,FP…加起来平均,再计算F1

ROC与AUC

很多学习器是为测试样本产生一个实值或者概率预测,然后将预测值与分类阈值进行比较,若大于阈值判定为正,否则为反。这个实值决定了学习器泛化能力。
注意ROC与PR的不同
ROC纵轴是真正例率,横轴是假正例率。
$ TPR = \frac{TP}{TP+FN}$ (实际正例的结果中真正例的比例)
$ FPR = \frac{FP}{TN+FP}$ (实际反例中假正例的比例)

真实情况 预测 结果
正例 反例
正例 TP(真正例) FN(假反例)
反例 FP(假正例) TN(真反例)

真正例率是所有真实正例中真正例的比例;
假正例率是所有真实反例中假正例的比例;
查准率是所有预测正例中真正例的比例;
查全率是所有真实正例中真正例的比例;
所以查全率与真正例率相等 , R=TPR

通常一个学习器ROC曲线被另一个包围,认为后者优于前者。
但交叉的时候就难以断言。合理判断是根据ROC下面积–AUC。
形式化的看AUC考虑的是样本预测的排序质量,与排序误差有紧密联系。

排序损失 $\mathbf{l}_{rank}$

$$AUC = 1- \mathbf{l}_{rank}$$

PR与ROC

ROC与PR区别,分析来源
在ROC空间,ROC曲线越凸向左上方向效果越好。与ROC曲线左上凸不同的是,PR曲线是右上凸效果越好。

ROC和PR曲线都被用于评估机器学习算法对一个给定数据集的分类性能,每个数据集都包含固定数目的正样本和负样本。而ROC曲线和PR曲线之间有着很深的关系。

定理1:对于一个给定的包含正负样本的数据集,ROC空间和PR空间存在一一对应的关系,也就是说,如果recall不等于0,二者包含完全一致的混淆矩阵。我们可以将ROC曲线转化为PR曲线,反之亦然。

定理2:对于一个给定数目的正负样本数据集,一条曲线在ROC空间中比另一条曲线有优势,当且仅当第一条曲线在PR空间中也比第二条曲线有优势。(这里的“一条曲线比其他曲线有优势”是指其他曲线的所有部分与这条曲线重合或在这条曲线之下。)

证明过程见文章《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Precision-Recall and ROC Curves》

当正负样本差距不大的情况下,ROC和PR的趋势是差不多的,但是当负样本很多的时候,两者就截然不同了,ROC效果依然看似很好,但是PR上反映效果一般。解释起来也简单,假设就1个正例,100个负例,那么基本上TPR可能一直维持在100左右,然后突然降到0.如图,(a)(b)分别为正负样本1:1时的ROC曲线和PR曲线,二者比较接近。而(c)(d)的正负样本比例为1:1,这时ROC曲线效果依然很好,但是PR曲线则表现的比较差。这就说明PR曲线在正负样本比例悬殊较大时更能反映分类的性能。

代价敏感错误率与代价曲线

根据任务的领域知识设定代价矩阵。(可以认为前面的度量默认各项代价均等)
对应的ROC曲线叫代价曲线。

比较检验

性能比较影响因素:1、泛化性能VS测试集性能 2、测试集选择 3、算法随机性。
采用统计假设检验推断学习器A泛化性能是否在统计意义上优于B,并且把握多大。

假设检验

下面的是针对单个学习器泛化性能的假设进行检验。

二项检验

一个测试错误率推测泛化错误率分布。

t检验

多个测试错误率。

针对多个学习器采用下文:

交叉验证t检验

McNemar检验

Fridman检验与Nemenyi检验

偏差与方差

“偏差方差分解”是解释学习算法泛化性能的重要工具,可以对期望泛化误差率进行拆解。
泛化误差可以分解为偏差、方差和噪声之和。

Contents
  1. 1. 经验误差与过拟合
  2. 2. 评估方法
    1. 2.1. 留出法
    2. 2.2. 交叉验证
    3. 2.3. 自助法(bootstrapping)
      1. 2.3.1. 具体步骤如下:
      2. 2.3.2. 优缺点
    4. 2.4. 调参与最终模型
  3. 3. 性能度量
    1. 3.1. 错误率与精度
    2. 3.2. 查准率、查全率与F1
      1. 3.2.1. 平衡点(Break-Even Point, BEP)
      2. 3.2.2. F1度量
      3. 3.2.3. 更一般的$F_{\beta}$
      4. 3.2.4. 多次训练、测试产生多个混淆矩阵时
    3. 3.3. ROC与AUC
    4. 3.4. 排序损失 $\mathbf{l}_{rank}$
    5. 3.5. PR与ROC
    6. 3.6. 代价敏感错误率与代价曲线
  4. 4. 比较检验
    1. 4.1. 假设检验
      1. 4.1.1. 二项检验
      2. 4.1.2. t检验
    2. 4.2. 交叉验证t检验
    3. 4.3. McNemar检验
    4. 4.4. Fridman检验与Nemenyi检验
  5. 5. 偏差与方差